技術概述:稻縱卷葉螟屬遷飛性害蟲,成蟲有趨嫩綠、趨光性。品種(組合)間抗性差異不明顯。目前雖已研發出抗蟲轉基因水稻,但尚未商品化。施氮過多,植株生長嫩綠害蟲喜食,受害較重。近年年發生面積33744萬畝次。如果不防治,將造成年均產量損失783萬噸。
根據稻縱卷葉螟是遷入型害蟲及其成蟲有趨嫩綠、趨光的特性,加強秧苗期1~2代的防治,壓低蟲源基數;適當調整播栽期,以避免水稻感蟲生育期與稻縱卷葉螟高發期相遇;利用頻振殺蟲燈誘殺成蟲。提倡稻田養鴨、養魚和利用生物農藥防治等綠色生態防控技術。
增產增效情況:稻縱卷葉螟主要刮食葉片葉肉,使葉片喪失光合作用功能,前期造成植株生長減弱,后期造成結實率下降。使用該技術每畝可增產稻谷50~75千克,增加收入100~150元,同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,改善生態環境,提高稻米品質。
技術要點:
(1)適當推遲播栽期,使水稻易感蟲期避開稻縱卷葉螟高發期。
(2)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,可有效減少下代蟲源。使用性誘劑誘捕成蟲防治稻縱卷葉螟,安全、綠色、環保。提倡稻田養鴨、養魚等物理、生態防控技術。
(3)嚴格防控秧苗期和生長后期(孕穗—乳熟期)的稻縱卷葉螟,適當放寬中間期的防治指標。防治指標為2~3齡幼蟲高峰期百叢有效蟲量:分蘗期40條,秧苗期、穗期20條。
(4)在縱卷葉螟卵孵盛期至2齡幼蟲前(初卷葉期)或卵孵化高峰后2天噴霧使用??墒褂?1%氟腈·唑磷微乳劑、毒死蜱、稻豐散、蘇云金桿菌(Bt)8000國際單位/毫克可濕性粉劑300克/畝,于稻縱卷葉螟卵盛孵期噴霧使用;25%EC毒死蜱·三唑磷有效成分30克/畝;殺蟲單或殺蟲雙有效成分75克/畝;丙溴磷有效成分50克/畝。對2齡幼蟲的防治可選擇氯蟲苯甲酰胺、阿維菌素、甲維鹽、丙溴磷等。均對足45~50千克水,細霧均勻噴霧于稻株中上部。
注意事項:頻振殺蟲燈安裝高度,燈與燈之間的距離對誘殺效果影響較大,要注意選擇最佳高度和燈距。藥劑防治最佳時期在稻縱卷葉螟卵孵盛期至2齡幼蟲前(初卷葉期)或卵孵化高峰后2天。藥劑量要足,要細霧均勻噴霧于稻株中上部,噴藥時保持田間淺水層。Bt制劑施用期一般比使用化學農藥提前2~3天,對害蟲的低齡幼蟲效果好,30℃以上施藥效果最好,Bt可濕性粉劑對蠶毒性高,在養蠶地區慎用或注意安全使用。
適宜區域:凡發生稻縱卷葉螟危害的全國各稻作生態區均可使用。
技術依托單位:中國水稻研究所
聯系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體育場路359號
郵政編碼:310006
聯系人:黃世文,傅強
電話與郵箱:0571-63370312,swhuang666@sohu.com